肉类食品安全 致癌性不等于毒性
“致癌物”三个字看起来十分可怕,一旦某种食物和它沾边,很多人都不敢再吃,这需要人们对致癌物本身的定义和等级有科学了解。
国际癌症研究机构(IARC)提供了一个癌症的分级系统,这个系统在全世界被广泛采用(但不是唯一的一个)。它把致癌物分成5类:
1类致癌物:研究已经确定对人类有致癌作用的物质。
2类致癌物:在动物实验中已经有充分的致癌证据,但对人体作用尚不明确,理论上对人体有致癌作用的那些物质,属“致癌可能性较高的物质”。
3类致癌物:动物实验的致癌证据就不是很充分,人体实验证据更有限的那些物质,属“致癌可能性较低的物质”。
4类致癌物:对人体致癌性尚未归类的物质,或者虽然对某些动物有致癌作用,但已经证明对人体没有同样致癌作用的物质,属“一般认为不致癌的物质”。
5类致癌物:没有充分证据证明致癌的物质,也就是不致癌的物质。
山东省肉类协会认为,一些人把培根跟砒霜并列在一起,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“培根跟砒霜一样毒”的感觉。砒霜虽然有致癌性,但你吃砒霜,癌症还没来及发作你先被毒死了。再者,所谓“致癌性”,这其实是一个概率名词,就算是1类致癌物,也不是说吃了以后100%就会得癌症,它只是在说,你吃了以后得癌症的概率可能会比不吃高那么一些。
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、营养学专家指出,这类致癌物划分只是提醒,告诉你这种食品的风险比较高,不过偶尔吃一次,比如火腿培根一年吃个三五次不要紧,无论跟环境接触还是食物接触都存在计量反应关系,达到一定计量后才能产生不良反应。香肠和培根品种很多,也有盐分少不加亚硝不熏制的品种。如何评估毒性,要根据人群暴露量长期数据获取研究,谈某一类食品致癌应该非常慎重。